改革通識課程   擁抱人工智能

2025年7月31日

 

自人工智能(AI)廣泛應用以來,各行各業深受其影響,高等教育也愈加重視將AI融入教學方式與課程之中。在浸大協理副校長(課程與教學)郭偉聯教授的領導下,浸大推出全新的通識課程,正是順應時代所需,以AI素養為核心,培養具跨學科思維與全球視野的未來領袖。

由2025年9月起,浸大所有新入學的本科生將必須修讀一門有關AI的全新通識科目──AI Literacies for Social Good。此科目不僅教授AI的基本概念與知識,更通過真實案例的討論,引導學生反思科技與人類的關係。郭教授指出:「現時AI正在重塑世界,學生除了要掌握AI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負責任地在不同場景中應用它,並審視當中潛在的風險與影響。」他舉例說,當無人駕駛汽車面對必須選擇撞向小孩或長者的兩難情境時,應以什麼道德標準作出判斷?透過這類具爭議性的情境討論,學生能夠從多角度進行辯論與反思。課程設計的背後原意,是引導學生了解在應用AI科技時,需要考量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

郭教授坦言,推行新課程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與人手配合,幸而得到來自不同學系的教學團隊的支持,讓新生們能夠從跨學系的師生交流中獲益,體現真正的跨界融合。新課程亦會採用「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模式,學生需要在課堂前預先閱讀指定教材及觀看影片,再於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與解難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與主動學習精神。

在學習評估方面,郭教授強調浸大以「真實學習評估」為核心原則,超過八成的通識課程不設傳統筆試,而是以報告、專題研究、小組協作、實踐任務等方式作為持續評估,部分內容也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緊緊相扣,讓學生感受到學術研究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自2018年起,浸大建立了三層通識課程架構,並在2025年改革優化:第一層涵蓋AI素養、文化與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範疇,旨在培養跨文化理解與批判思維能力;第二層主題課程聚焦文化創意、科學、科技與社會、可持續社區發展,從不同學科視角深入探討當代議題;而第三層則透過通識總整服務學習或體驗學習課,或總整工作坊,讓學生運用所累積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為應對現實世界面對的問題,制定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創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