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研究領域發展蓬勃

2025年8月29日

 

(前排左起)愛思唯爾亞太區解決方案副總裁劉煜琳女士、醫務衞生局高級中醫藥主任(中醫藥處)官可祈博士、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衞生署規管事務中醫藥規管辦公室助理署長(中醫藥)方浩澄醫生、浸大副校長 (研究及拓展)呂愛平教授、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李敏教授與一眾嘉賓出席《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發佈會。 (前排左起)愛思唯爾亞太區解決方案副總裁劉煜琳女士、醫務衞生局高級中醫藥主任(中醫藥處)官可祈博士、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衞生署規管事務中醫藥規管辦公室助理署長(中醫藥)方浩澄醫生、浸大副校長 (研究及拓展)呂愛平教授、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李敏教授與一眾嘉賓出席《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發佈會。
(前排左起)愛思唯爾亞太區解決方案副總裁劉煜琳女士、醫務衞生局高級中醫藥主任(中醫藥處)官可祈博士、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衞生署規管事務中醫藥規管辦公室助理署長(中醫藥)方浩澄醫生、浸大副校長 (研究及拓展)呂愛平教授、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李敏教授與一眾嘉賓出席《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發佈會。

 

浸大與國際學術數據機構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發表報告《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反映中醫藥領域的重大進展。這份全面的報告分析涵蓋2014至2023年全球逾20萬篇文獻,首度有系統地揭示中醫藥研究的現代化進程與全球動向。

研究與應用的重點數據及發現

報告指出,中醫藥研究領域發展蓬勃,在10年間中醫藥研究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0.6%,遠高於全球科研的3.9%平均增長率。相關文獻總量也升至近原來的三倍,顯示對此研究領域的興趣與投入大幅增加。

在已發表的中醫藥文獻中,有14.2%位列全球前10%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反映中醫藥研究的學術影響力。此外,中醫藥研究的平均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達1.12,比國際基準高出12%,展現研究品質與重要性。

報告亦突顯中醫藥研究的跨學科特色。61.9%的中醫藥研究成果屬醫學領域,33.1%涉及生物化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28.1%涵蓋藥理學、毒理學和藥劑學,反映多個學科的協同發展趨勢。

中醫藥研究迅速發展,浸大於10年間在這領域中表現突出,出版物共有1,764篇,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達1.62。浸大的頂尖10%高度被引用文獻佔比更高達28.1%,彰顯其卓越的研究成就。

浸大透過推動臨床試驗報告標準化指引,提升中醫藥研究的可重複性與國際可信度,還開發創新藥物遞送機制,促進中藥活性成分現代化應用。另外,浸大研究人員利用分子研究與數據科學技術,深入了解藥用植物的遺傳背景與演化機制,促進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的融合,有助推動中醫藥研究的科學化與現代化。

實證整合回應現代健康挑戰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浸大一直以推動中醫藥研究與教育為己任,這份報告正是大學在推動中醫藥標準化、現代化及國際化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報告亦展示了中醫藥研究的快速發展、跨學科融合特徵以及在數位健康和系統醫學等方面的廣泛影響力。

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長呂愛平教授認為,是次報告突顯中醫藥正邁向以系統醫學為核心的現代化階段,藉融合生命科學與數據科技,有望建立中西醫結合的新標準。

他指出,透過系統醫學視角理解人體的複雜性,不僅關注臨床數據,更重視患者體驗與環境因素,令診療更全面和個性化。

按此查閱完整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