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無處不在的塑膠
「在現代社會,想要完全避免使用塑膠,幾乎是不可能的。」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楊鑄教授直言。最近,由楊教授與化學系講座教授蔡宗葦教授,以及化學系博士候選人陳雷劍先生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s)和納米塑膠(nanoplastics)等肉眼難以察覺的空氣污染物會危害肺部健康。這個有關塑膠污染禍害的研究結果,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要提醒大家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注意消費習慣,並將環保放在優先考慮,不要只貪圖方便。
研究團隊將小鼠放在含有塑膠的空氣中呼吸 60 天,以模擬現實中全身暴露於污染物的情況。楊教授強調這項研究十分重要:「我們的實驗模擬人類呼吸暴露的真實體驗。透過這項經特別設計的實驗,我們能夠在受控環境中探索和監察微塑膠和納米塑膠的不良影響。這一設定的特別意義在於,實驗動物以自主呼吸的方式接觸到環境中實際濃度的空氣懸浮微塑膠。這讓我們能更好地推測這些隱藏污染物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危害。正如過去多年的毒理學研究讓我們對有害微細懸浮顆粒(PM2.5)的認識日益增加,我們亦必須對空氣中的塑膠微粒的影響有更深入了解。」
吸入隱形健康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塑膠微粒可擴散至小鼠全身,進入血液、脾臟,甚至大腦,對肺部的影響最為嚴重。出乎意料的是,較大的塑膠微粒(1 微米)相比較小的微粒(80 納米)對肺部造成的影響更大,儘管後者在體內傳播的距離更遠。
楊教授指出,較大的塑膠微粒若經吞嚥攝入,通常可排出體外;但若經由吸入人體,則可能長時間滯留在肺部,有可能導致肺部組織僵硬與纖維化,進而使呼吸愈來愈困難。相比進入血液系統的塑膠微粒,這些滯留於肺部的較大塑膠顆粒,有更嚴重的潛在肺部毒性,故深入了解塑膠微粒的「尺寸依賴性毒性」實在刻不容緩。
近八成未回收的塑膠,去了哪裏?
曾有調查顯示,目前只有21%的塑膠被回收或焚燒,亦是迫切需要開發更好的檢測方法和毒理學研究的原因。這引申出一個問題:其餘近八成的塑膠去了哪裏?
楊教授說:「一旦釋放到環境中,塑膠便成為一種『持久性』污染物。儘管某些塑膠具有可降解性,但大部分僅能分解成更小的碎片,無法完全消失。約八成未被回收的塑膠最終可能進入環境中,並進一步碎裂成極微小的顆粒,其中一部分會成為空氣中的隱形污染物。」
選擇節約而非方便
教育工作對於培養生活習慣,確保我們所呼吸的空氣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在個人和政府層面,採納更環保的措施,並提倡審慎消費,可有助減輕塑膠對公眾健康和環境的影響。
楊教授總結說:「研究的精神就是不斷探索。我們現在所作的仍只是基礎研究。如果需要跨出十步去達成目標,我們目前也不過是踏出了第一、二步。唯有引起更多的關注、進行更深入的毒理學研究,才能提升塑膠污染物檢測技術、塑膠降解效率,務求加強在有害微粒進入人體之前將之識別,監測其對健康的影響,並向決策者作出建議。」
按此查閱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