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肺部健康,抵御空气中的塑胶微粒

2025年8月29日

 

一项由浸大领导的研究显示,塑胶微粒会扩散至全身,进入血液、脾脏,甚至大脑,对肺部健康影响最为严重。 一项由浸大领导的研究显示,塑胶微粒会扩散至全身,进入血液、脾脏,甚至大脑,对肺部健康影响最为严重。
一项由浸大领导的研究显示,塑胶微粒会扩散至全身,进入血液、脾脏,甚至大脑,对肺部健康影响最为严重。

 

无处不在的塑胶 

「在现代社会,想要完全避免使用塑胶,几乎是不可能的。」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杨铸教授直言。最近,由杨教授与化学系讲座教授蔡宗苇教授,以及化学系博士候选人陈雷剑先生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微塑胶(microplastics)和纳米塑胶(nanoplastics)等肉眼难以察觉的空气污染物会危害肺部健康。这个有关塑胶污染祸害的研究结果,绝非危言耸听,而是要提醒大家减少使用塑胶制品,注意消费习惯,并将环保放在优先考虑,不要只贪图方便。 

研究团队将小鼠放在含有塑胶的空气中呼吸 60 天,以模拟现实中全身暴露于污染物的情况。杨教授强调这项研究十分重要:「我们的实验模拟人类呼吸暴露的真实体验。透过这项经特别设计的实验,我们能够在受控环境中探索和监察微塑胶和纳米塑胶的不良影响。这一设定的特别意义在于,实验动物以自主呼吸的方式接触到环境中实际浓度的空气悬浮微塑胶。这让我们能更好地推测这些隐藏污染物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正如过去多年的毒理学研究让我们对有害微细悬浮颗粒(PM2.5)的认识日益增加,我们亦必须对空气中的塑胶微粒的影响有更深入了解。」 

吸入隐形健康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塑胶微粒可扩散至小鼠全身,进入血液、脾脏,甚至大脑,对肺部的影响最为严重。出乎意料的是,较大的塑胶微粒(1 微米)相比较小的微粒(80 纳米)对肺部造成的影响更大,尽管后者在体内传播的距离更远。 

杨教授指出,较大的塑胶微粒若经吞咽摄入,通常可排出体外;但若经由吸入人体,则可能长时间滞留在肺部,有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僵硬与纤维化,进而使呼吸愈来愈困难。相比进入血液系统的塑胶微粒,这些滞留于肺部的较大塑胶颗粒,有更严重的潜在肺部毒性,故深入了解塑胶微粒的「尺寸依赖性毒性」实在刻不容缓。 

近八成未回收的塑膠,去了哪裏?

曾有调查显示,目前只有21%的塑胶被回收或焚烧,亦是迫切需要开发更好的检测方法和毒理学研究的原因。这引申出一个问题:其余近八成的塑胶去了哪里?  

杨教授说:「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塑胶便成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尽管某些塑胶具有可降解性,但大部分仅能分解成更小的碎片,无法完全消失。约八成未被回收的塑胶最终可能进入环境中,并进一步碎裂成极微小的颗粒,其中一部分会成为空气中的隐形污染物。」 

选择节约而非方便 

教育工作对于培养生活习惯,确保我们所呼吸的空气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个人和政府层面,采纳更环保的措施,并提倡审慎消费,可有助减轻塑胶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杨教授总结说:「研究的精神就是不断探索。我们现在所作的仍只是基础研究。如果需要跨出十步去达成目标,我们目前也不过是踏出了第一、二步。唯有引起更多的关注、进行更深入的毒理学研究,才能提升塑胶污染物检测技术、塑胶降解效率,务求加强在有害微粒进入人体之前将之识别,监测其对健康的影响,并向决策者作出建议。」 

按此查阅研究成果。

化学系讲座教授蔡宗苇教授(左)、生物系助理教授杨铸教授(右)和化学系博士候选人陈雷剑先生,发现微塑胶和纳米塑胶等肉眼难以察觉的空气污染物会危害肺部健康。 化学系讲座教授蔡宗苇教授(左)、生物系助理教授杨铸教授(右)和化学系博士候选人陈雷剑先生,发现微塑胶和纳米塑胶等肉眼难以察觉的空气污染物会危害肺部健康。
化学系讲座教授蔡宗苇教授(左)、生物系助理教授杨铸教授(右)和化学系博士候选人陈雷剑先生,发现微塑胶和纳米塑胶等肉眼难以察觉的空气污染物会危害肺部健康。